【发现最美 你评我论】陕西柳林: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 小小香菇“飘香”乡村振兴路 通讯

人民网   2023-06-09 11:03:24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”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,十年来,共有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,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,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。日前,人民网记者通过座谈交流、实地走访、现场采访等环节,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了解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特色经验,推出“传统村落万里行”系列报道。

柳林村食用菌基地采收忙。人民网记者 许维娜摄

进入六月,正是夏菇采摘上市的季节。柳林村食用菌基地一派火热景象,饱满莹润的香菇香气袭人,村民们有的忙着采收、有的忙着分拣、有的忙着装车,一派热闹的劳动场面。


【资料图】

柳林村位于北纬35°,森林覆盖率达85.1%,坐落于铜川市耀州区北部山区的庙湾镇,是朱鹮在秦岭以北首个野化放飞地。独特的气候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,为此地发展香菇产业创造出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
与之对应的是,因朱鹮栖息地维护好生态与水环境的需要,且当地耕地土壤层较浅,种植大田农作物收益较低等客观因素。人们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,如何进一步借助香菇产业提高村民收入、带动乡村振兴。

中宣部派驻柳林村第一书记元开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,中宣部将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(原耀县)确定为定点帮扶县以来,对柳林村的支持一直延续至今。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,就要聚焦增进农民福祉这个宗旨,近些年来,中宣部进一步加大了对柳林村的帮扶力度,重点将产业帮扶作为长远之计和关键之举来推进。

回顾这片土地所经历的产业发展历程,时光荏苒,今昔巨变。实际上,柳林村有多年香菇种植经验,但早期村民们大多各自为阵,单打独斗,没有形成规模化的香菇产业,且收益率较低,不少农户逐渐退出,只有少数村民还在坚持。

考虑到香菇种植不会污染环境,且食用菌生产具有周期短、投资少、见效快、效益高等特点。于是,当地政府在2018年4月提出“打造香菇小镇”战略目标。柳林村香菇种植基地就在这段时间建成。

“我们目前主要通过‘资金托管’‘入股分红’‘就业务工’‘借棒还菇’等方式带动集体增产、群众增收。”元开放说,当前,该产业已辐射带动周边7个镇,51个村,2000余户群众,实现增收稳定增收,解决群众就业500余人,人均年增收1.5万元。

下面这组数据或许可以佐证这一说法,元开放介绍,目前,庙湾香菇小镇已实现年产菌棒1000万棒、出菇800万棒、年出口菌棒200万棒、年产香菇酱300万瓶,研发推出“菇为天”香菇酱等系列特色产品。

而把香菇种植产业培育成主打产业,当地村民更是不遗余力。

柳林村村民老刘正在采收香菇。来源:受访方供图

今年63岁的刘小平,是柳林村房沟组的一般农户。早年一次意外事故,导致他失去左手,但面对生活,他却仍旧积极乐观。几年前,他做起了贩卖香菇的生意。

在贩卖香菇的过程中,老刘看到了香菇种植业的广阔前景,梦想着哪天自己也能建个大棚,种植香菇。2022年,得知村里计划扩大香菇种植基地的消息后,他第一个承包了10个大棚种植香菇,圆了梦想。

老刘不仅自己种香菇,也带动其他村民增收致富。10个棚的香菇,他一个人忙不过来,就在村里雇佣了2名男劳力输水,10名留守妇女帮忙采菇。

目前,经过1个多月的辛苦经营,老刘的10棚香菇已经卖了10万多元,被他聘用的村民们也都挣了3000到6000元不等。看着手里的工资,村民们喜滋滋道:“多亏老刘种香菇,让我们也跟着沾了光,在家门口还能务工挣钱,这得感谢咱邻家!”

如今,香菇种植在庙湾镇蔚然成风,小小的香菇早已四下“飘香”,日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成为百姓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。

如何提质增效为推动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?

去年,柳林村河东组新建了占地50亩的新香菇基地,建成了121个简易大棚,43个有养菌棚,78个出菇棚。今年4月,香菇基地各项基础设施到位。目前已经有7户村民主动承包大棚,而刘小平,就是第一个签订种植合同的农户。

柳林村香菇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,也使得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。而在生态环境持续向善向好发展的同时,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

柳林村“朱鹮球场”。来源:受访方供图

记者实地走访柳林村看到,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扶贫办的支持下,村里还建成了以美好生态为主题的“朱鹮球场”,为村民提供宽敞舒适的运动场地,也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。

而数字技术革命也给当地发展带来全新改变,以柳林为代表的一批村庄相继从“传统”走入“数字”。中宣部挂职干部、耀州区委副书记孙进军认为,数字技术为保障农业现代化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,耀州区也希望依托5G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技术累积优势与丰富赋能经验,拓展乡村振兴发展的全新路径。(实习生陈梓瑶对本文亦有贡献)

热文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