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遥,一个十分有重量的名字。
他的文学作品影响了无数人。
(相关资料图)
导演贾樟柯就曾表示过,路遥的那本《人生》对他有很大启发。
" 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,开始思考我的人生。"
《人生》是路遥的成名作。早在 1984 年,就曾被翻拍成电影。
还拿到了当年的百花将与金鸡奖。
并让饰演男主高加林的周里京一举爆红。
39 年后,这部经典之作再度被改编搬上荧幕。只是这次播出后大家对它却褒贬不一。
有人说这部是良心之作,还原的同时为原著故事续写了新的可能。
质量可以对标《人世间》。
有人批评:改编不是乱编,戏说不是胡说。
这部电视剧根本和原著《人生》没有一点关系!
所以《人生之路》到底怎么样?
今天派爷就来聊一聊——
本次的导演是曾指导《于处无声》《中国地》《赵氏孤儿案》的阎建钢。手握华鼎、飞天和金鹰奖,三次提名白玉兰。
编剧之一的未夕是《乔家的女儿》的原著作者,还参与了《山海情》的编剧工作。
配角阵容也十分强大,老戏骨开大会。林永健、李光复、何赛飞、黄梅莹、刘威 ...
演技个顶个的扎实。
主演陈晓 + 李沁,也都不是没有演技的青年演员。
据导演阎建刚所说,他为了能拍这部《人生》,做了四十年的准备。最后还把拍摄地选在了路遥的家乡清涧县。
不可谓不用心。
按理说拿出这样的班底,完全就是奔着年度口碑之作去的。那么问题到底出在那里了呢?
失真。
这是很多人看完后最大的感受。
《人生之路》的故事沿袭原著,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陕北农村。和很多年代剧一样,本剧也花了大功夫想要还原 " 年代感 "。
只是这味道,有点 " 正 ",但又不完全正。
上一秒镜头里还在播放着一片 " 面朝黄土背朝天 " 的小人物与大命运。
下一秒主角就骑着二八大杠开始和小伙伴上演《狂飙》了?
且不说在那个年代的陕北农村,二八大杠有没有普及到人手一辆。
这个镜头拍的也是太现代感了一点吧?
好几次都想退出去再确认一遍,打开的是不是《速度与激情》。
然后到了学校,男主高加林(陈晓饰)一个刹车直接撞倒了旁边一排的自行车,轮胎都给人撞飞。还完全不心疼地把自己的车也往地上一摔,仿佛这些都不要钱。
而这么做的目的,是为了赶在打铃前最后一秒跑进教室。
怎么说呢 ...
就算想突出高加林这个人物 " 热爱学习 " 的品质。
也用不着拍这样一个槽点爆炸的情节来凸显吧 ...
而且恍惚中,派爷貌似还看到了山区里崭新平整的柏油马路。连两旁的白线都有用心画好。
同样,另一边女主刘巧珍(李沁饰)的财力也不容小觑。出门通勤全靠拖一辆拉机。
似乎在用四个轮子展示自己已领先一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。
而且这几个学生孩子,吃饭居然还舍得下馆子吃。有主食,有小菜,再一人来一瓶汽水饮料。
就两个字:潇洒。
但一转眼回到家,又对着杀鸡庆祝自己预考通过的父母尽孝。" 你们不吃,我也不吃!"
本来该有感动的。
都因为前面的那些铺垫,变得出戏了。
这样令人恍神的细节剧里还有不少。比如崭新的机打横幅——
不要钱一样的蜡烛——以及刘巧珍那一口让人移不开眼的 " 大白牙 " ——当然不是说 " 农村形象 " 与 " 白牙 " 是矛盾的。而是稍有点用力过猛。
咱可以看看电影版《人生》中吴玉芳饰演的刘巧珍。
她有一种更饱满更自然的美感。
李沁为了塑造好角色,自愿扮丑涂黑,值得肯定。可美黑了之后,再加上剧中灯光等影响。
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,让 " 努力 " 变得过于 " 刻意 " 了,太可惜。
同样的还有张嘉倪饰演的黄亚萍。在背景中她来自大城市上海,需要在角色上与刘巧珍有对比。
但剧中黄亚萍的洋气,从穿着到仪态,各方面都显得过于和这个陕北农村格格不入。
依旧再看回电影版《人生》,最大的感觉还是精气神上的差别。影版黄亚萍你能感受到她知识分子身份带来的不同。
可她又能很好融入人群,不会太突兀显眼。
说到这里,其实都还只是画面表达上的一些争议。本剧被人吐槽更多的,是它对于剧情的改编。
其实在片头,导演有用一行小字注明——" 本剧部分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《人生》。"
只是 " 部分取材 "。
路遥创作《人生》,有着很现实的时代背景。书中的高加林是一位民办小学的教师,却无奈被有权势的书记儿子顶替,回到了土地。
他遇到了全心爱他的刘巧珍,可他不愿被困在这一亩三分地中。
结果在强烈愿望下,高加林动了歪心思,走关系得到了一份城里的工作。
在向往的大城市,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黄亚萍,一番思想斗争后,他最终放弃了刘巧珍。
可纸包不住火,走后门的事还是被揭发了,高加林又回到了乡土上。
而这时的刘巧珍,已嫁给了别人 ...
《人生》的底色是 " 悲 " 的。在时代的冲击下,青年们陷入对脚下土地与世界的强烈怀疑中。
在主动和被动中做着人生选择,承担着后果,但又找不到真正的答案。
所以作为主角的高加林,是一个很复杂立体的人物。
他身上带有属于优秀青年的传统美德。
可又不是无瑕的,他也会被欲望驱使。
于是在困惑中,撕扯出张力。
而剧版《人生之路》似乎有意放大高加林身上那些更美好的品质。并且把顶替剧情,安排在了他们高考的时候——
高加林是全村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人。
但上学资格却被好兄弟兼村支书儿子的高双星顶替。
随后高加林被村支书安排进了村里的小学教书。
看起来似乎是殊途同归的。
但当老师时的心态其实完全不一样。
剧中的高加林很快转变了心态,真心实意的在为村子里的小学想办法。
找领导申请经费修补学校,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。
经费批不下来就准备自掏腰包,还找了供销 . 社的朋友帮忙。
而原文中的高加林,更多的是把教师这个工作当做向上的跳板。以此为自己寻求更好的资源和环境。
所以当教师的职位被顶替,自己又回归 " 农民 " 身份后。高加林曾对父母说:
" 你们一辈子没出息,我的事,由我自己做主。"
在大街上卖馍时,看着过往的人潮。高加林眼神里带着不甘,嫉妒,甚至是一些恨。
也正因此,后来他才会选择走后门去城市,以及抛弃刘巧珍选择黄亚萍。
动机逻辑行为都十分完整合理。
但剧中的高加林,因为少了这一层更深的动机。导致一切故事都看起来过于顺利。
连挫折都变得顺利了。
因为他不会气馁,不会放弃。
所以挫折通过他的努力一定能迎来转机。
所以这真的是原著《人生》想要表达的东西吗?确实值得商榷。
" 部分取材 " 这个说法,真的蛮暧昧 。本剧虽然保留了大部分人设。
但又通过改动了几个关键剧情,完全改变了人物的命运走向。
而且主创团队还对原著进行了续写。
比如女主刘巧珍。
在预告片里可以看到,她的故事没有停在嫁人。
而是最终有了自己的事业。
同时还着重编写了顶替男主机会的高双星的故事。他冒名顶替了高加林的名字,也理所应当要活在 " 高加林 " 的阴影中。
可在官博的宣传文案里。
" 高双星改回了自己的名字成功发表文章,为工友讨薪。"
" 他用真实的自我,得到了大家的认可。"
是不是听起来蛮奇怪的。
他改回的自己名字,可终究偷了高加林的人生不是吗?高加林没被打倒,还越活越好,这并不代表顶替资格是没错的。
于是到这里派爷终于明白了这剧情奇怪在哪了。《人生之路》的改编,似乎消除了许多人物选择带来的后果。
特别是带有负罪感的那部分。
很明显的就是对于高加林和黄亚萍感情的处理。
不同于原著两人到城里相遇才发生感情。
剧中的黄亚萍很早就生出了对于高加林的欣赏之情。
再加上刘巧珍结局的改动。
这大大削减了之后高加林在两人之间做出选择的纠结和负罪感。
柳青曾说:"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,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,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。"这是对原著《人生》故事的一句很好的概括。
选择之所以重要,因为你要承担你选择的后果,并且这份后果你无法预知。
而对于《人生之路》来说。
导演想表达的可能是他借陈晓之口说出的那句:
" 我是好人,好人就有好运。"
很美,很好,很理想。
但或许,也真的太苍白了一点。